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如上呼吸道某一局部炎症特别突出,即按该炎症处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急性上感主要用于上呼吸道局部感染定位并不确切者。鼻咽部感染常出现并发症,累及邻近器官如喉、气管、支气管、肺、口腔、鼻窦、中耳、眼及颈部淋巴结等,有时鼻咽部症状已经好转或消失,而其并发症可以迁延或加重。
发病原因是什么?
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但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近年来肺炎支原体亦不少见。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亚临床维生素A、锌或铁缺乏症等,或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
有何症状?
由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病变部位的不同,病情的缓急、轻重程度也不同。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1.一般类型上感
(1)症状 ①局部症状 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3~4天内自然痊愈。②全身症状 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年长儿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可仅轻度发热。
(2)体征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 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好发于春夏季,散发或发生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颈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周。
四、并发症
以婴幼儿多见,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年长儿若患A组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
五、怎么治疗?
1.一般治疗
病毒性上感者,应告诉病家该病的自限性和治疗的目的:防止交叉感染及并发症。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周围环境、多饮水和补充大量维生素C等。
2.抗感染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可试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口服或静脉点滴。亦可试用潘生丁,3日为一疗程。
(2)抗生素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常选用青霉素类、复方新诺明(2月以下婴儿禁用)及头孢菌素类。咽拭子培养阳性结果有助于指导抗菌治疗。若证实为链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青霉素疗程应为10~14日。
3.对症治疗
(1)高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亦可用冷敷、温湿敷或酒精浴降温。
(2)发生高热惊厥者可予以镇静、止惊等处理。
(3)咽痛可含服咽喉片(较大儿童)。
(4)中成药亦有较好的效果。
六、怎么预防?
主要靠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抵抗力;提倡母乳喂养;防治佝偻病及营养不良;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增强体质是预防上感的关键:1. 家长应平时注重儿童的体育锻炼,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加强耐寒锻炼,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2.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或用醋熏蒸,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3. 家庭成员患感冒时,应与儿童隔离,感冒流行季节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场所;4. 平时不宜给儿童穿衣过多,随气温变化和儿童活动情况,及时穿脱衣物,出汗时应及时擦干,防止过热或受凉诱发疾病;5. 注意儿童日常营养的摄入,多进食蔬菜、水果,保证日常饮食的营养均衡;6. 服用“四根”姜汤(大葱根、香菜根、萝卜根、白菜根、生姜),用水煎后,当茶饮,每天1次,连服3天;7. 对于体弱及反复患病的儿童,可在冬春季服用左旋咪唑,剂量3毫克/公斤/日,分3次服用,每周连服二日,停5日,共持续3~4周,白细胞少或肝功能减退儿童慎用。
七、可以吃什么?
宝宝可进食的食物如:小米粥、鸡蛋羹、米糊、面汤、酸奶,苹果、香蕉等水果。
健康教育
(1)高热时及时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保持衣物、床单位清洁干燥。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避免直吹和对流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避免直吹和对流风。 指导患儿加强营养、增强体质。给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
(3)易患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密切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4)教育患儿咳嗽时用手帕或纸捂嘴,尽量勿使痰飞沫向周围喷射。不随地吐痰,防止病菌污染空气而传染他人。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预防佝偻病,提高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适当进行体格锻炼,尤其加强呼吸运动锻炼,改善呼吸功能。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预防佝偻病,提高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适当进行体格锻炼,尤其加强呼吸运动锻炼,改善呼吸功能,保证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6)让家长了解呼吸道感染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常见不良反应,使疾病能在早期得到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