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健康宣教目标及方法

发布者:宏力医院       发布时间:2022-09-05       阅读次数:264



.健康宣教目标

短期目标:认识了解疾病,提高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提高服药依从性

长期目标:减少健康危险因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

  1. 管理方法

    1.床边口头一对一个体宣教

    2.书面资料宣教(图文健康宣教手册)

    3.视频宣教

    4.示范(记录出入水量、胰岛素注射等)

    5.集中讲座(将患者集中到一起,进行健康宣教)

  2. 宣教内容

    1.药物治疗,规律服药,提高服药依从性

    2.提倡健康饮食,合理膳食

    (1)合理膳食可以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I类推荐,B级证据)

    (2)对于无心血管代谢疾病及其他慢性病的成年人,需保持平衡的膳食营养结构(Ⅰ类推荐,B级证据)

  3.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础。增加全谷物、杂粮、杂豆和薯类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发病风险(I类推荐,B级证据)

  4. 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量吃鱼类、蛋类、豆制品、乳制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发病风险(I类推荐,B级证据)

  5. 减少钠盐的摄入,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钠盐<5g(I类推荐,B级证据)

    (6)减少加工肉类、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控制膳食胆固醇摄入(IIa类推荐,B级证据)

    (7)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适量饮茶(IIa类推荐,B级证据)

     

     

     

     

     

     

     

    3.控制钠盐摄入

    (1)家庭选用低钠高钾代用盐,有助于降低收缩压

    (2)限制钠盐摄入不仅可以预防高血压,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3)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烹饪时少放盐或其他富含钠的调料(如酱油、味精、鱼露等),并控制餐桌上的用盐量,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

    (4)提倡人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与WHO的推荐标准一致

    4.加强对代谢风险升高人群的膳食指导

     

     

     

     

  6. 需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改善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并在充分评估安全性后适量增加身体活动

  7. 腹型肥胖个体:通过改变膳食结构和食用量减少能量摄入

  8. 血压升高个体:对血压升高的个体,更需要重视限制钠盐的摄入

  9. 血脂异常个体:需要控制膳食胆固醇摄入,更应限制摄入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对TC和LDL-C升高的个体,更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上述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糖代谢异常个体:对于糖代谢异常者,需要在专业营养(医)师或团队指导下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在全面评估个体营养状况前提下调整总能量的摄入,使血糖、血压、血脂达标

    5.适量活动

    (1)所有人都应当增加运动、减少久坐,即使少量增加身体活动也能带来健康获益(Ⅰ类推荐,B级证据)

    (2)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min中等强度或至少75min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相当量的两种强度活动的组合;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提高到每周300min中等强度或150min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相当量的两种强度活动的组合,但应先科学评估,循序渐进(Ⅰ类推荐,A级证据)

    (3)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2天进行针对所 有主要肌肉群的增强肌肉型身体活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起立等(Ⅱa类推荐,B级证据)

    (4)每天睡眠时间保持在6~8h(Ⅱ类推荐,B级证据)

    (5)慢性病患者要在医师或者运动专家的帮助下合理制定运动方案;在进行身体活动时,必要情况下应有专业人士的陪同或协助

    (6)中老年居民(尤其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即使不能达到健康成年人的身体活动量,也应该根据身体状况坚持进行身体活动,避免久坐不动

     

     


 

 

 

6.戒烟

(1)吸烟是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效应较强,推荐避免吸入任何形式的烟草(Ⅰ类推荐,A级证据)

(2)对吸烟者反复提供戒烟建议,帮助其戒烟(Ⅰ类推荐,B级证据)

(3)避免被动吸烟(Ⅰ类推荐,B级证据)

(4)避免主动或被动吸入电子烟(Ⅰ类推荐,B级证据)

7.限制饮酒

(1)对于饮酒者应限制每天酒精摄入量:成年男性<25g,成年女性<15g;或酒精摄入量每周≤100g。肝肾功能不良、高血压、心房颤动、怀孕者不应饮酒(Ⅰ类推荐,B级证据)

(2)对于糖尿病患者不推荐饮酒,若饮酒应警惕酒精可能引发的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I类推荐,C级证据)

(3)不建议不饮酒者通过少量饮酒预防心血管病(I 类推荐,C级证据)

8.重视并促进心理健康

9.重视环境保护的健康效应

10.通过健康咨询教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11.应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主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