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胃功能三项”,是一种无创伤、简便快速、费用相对低廉,可实现对早期胃癌筛查的一种检查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约1/3的疾病可通过有效的预防保健避免,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有效防控,早期发现胃癌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内镜下行早期胃癌微创治疗,其5年生存率高达91%。
胃功能三项——胃癌早期病变筛查手段
胃癌通常由炎症发展而来。一个健康的胃,被折腾出“癌”,一般会经历以下五部曲:
如果我们把疾病控制在早期胃癌之前的任何一个状态,并加以干预,定期复查,可以预防胃癌的发生。
而我国胃癌患者确诊时多数已为中晚期,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预后尤为重要。目前,胃镜结合胃黏膜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检查为侵入性,不适用于普查和筛查。因此迫切需要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非介入性、便于动态监测的检查方法作为胃癌筛查手段,以及在萎缩性胃炎阶段予以诊断并监测病变发展变化。
胃功能三项检测是一种抽取人静脉血2-3ml(空腹),测定其中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PGI、II)含量,从而辅助诊断胃粘膜疾病的方法,是一种无创、无痛、安全、经济的胃病检测方法。
胃功能三项指的是:
胃蛋白酶原Ⅰ(PG I)、
胃蛋白酶原Ⅱ(PG II)、
胃蛋白酶原I / 胃蛋白酶原II (PGR);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体,通过胃酸与胃里原有的胃蛋白酶可以激活成胃蛋白酶,适合的PH值为2;根据生化性质及免疫原性可以分为PG I 和PG II,其中胃蛋白酶原Ⅰ(PG 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粘液颈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Ⅱ(PG II),主要由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以及粘液颈细胞分泌,十二指肠上段也产生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G-17)则是由胃窦G细胞所产生的,其分泌与胃酸呈严格的负反馈机制,可间接地反应粘膜腺体的分泌功能或腺体的数目。
胃功能三项结果异常提示胃黏膜分泌异常
根据研究,胃黏膜分泌功能的异常与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以及胃黏膜的异型增生有密切的关系,而导致胃黏膜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又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
因此通过检测胃功能三项这些血清学的指标可以了解不同部位胃黏膜的炎症、胃黏膜炎症的不同时期,缩小需要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的高危人群。同时胃泌素-17的检测也可以在健康人群或高危人群中初步筛选出存在胃黏膜萎缩(癌前期病变)的人群,以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
总而言之,联合胃功能三项、胃泌素-17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可以简便地在人群中进行筛查、“浓缩”高危人群,但由于胃功能三项受影响因素比较多,不能成为胃癌的血清标志物,胃功能三项异常不代表存在胃癌,只代表胃黏膜分泌异常,患胃癌的风险增高。